他是《从奴隶到将军》原型为人民当牛做马却被蒋军掘坟鞭尸

时间: 2024-04-17 20:56:54 1

作者: 泰滋味

  上世纪70年代末,影片《从奴隶到将军》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开国将军传记的新时代,主人公罗霄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,从一个卑贱的农奴,靠着枪杆子走上了万人敬仰的将军之位。

  看着影片中主人公的奋斗史和成长史,荧幕前的观众难免心潮澎湃,热血沸腾。其实,《从奴隶到将军》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化影片,而是取材于真实的人物经历。而罗霄的原型罗炳辉将军的人生,比影片中的故事更加传奇,比影片中的经历更加崎岖多彩。

  1897年,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一个贫苦家庭中,他的父亲是最底层的农民,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生活,他的母亲同样来自这个社会的最底层,裹着小脚,是再平凡不过的地道农村妇女。

  农民以土地为天,自古以来,男耕女织便是最理想的安居状态。若是农民有地种,有粮食吃,哪怕一辈子都绕着那几方田地,也能组建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。

  悲惨的是,农民常常处于被剥削的状态,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土地,被横空出世的地主阶层霸占、垄断。农民会耕地,但无地可耕,地主脑满肠肥,沃野千里。

  罗炳辉自小便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,他看着父亲不分昼夜地给地主种田、做工,可他们姐弟4人却常常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。

  地主们每天纵情享乐,巡视田地都要人抬着轿子、撑着伞,没有付出一分劳动,却拥有农民们几辈子都享受不了的财富。

  小小的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,看着父亲面对地主时的怯懦,望着母亲眼中无可奈何的泪光,罗炳辉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力量,他想要改变这一切,只是不知道从何做起。

  这颗想要改变的种子在罗炳辉7岁那年迎来萌芽,身为农奴的父母咬着牙勉强凑出了学费,送罗炳辉去私塾启蒙,他们盼望长子能够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。

  寒来暑往,罗炳辉在私塾度过了3年的求学时光,终究是因为交不上学费,被迫辍学。

  但是这3年对于罗炳辉来说是异常宝贵的,他学识虽然不多,但知识让他学会了明辨是非。知识让他明白了曾经埋藏在心底的那股不甘,他再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回到被地主掌控的土地上了。

  身处无力改变的的一个悲惨社会,明白比糊涂更加让人痛苦,罗炳辉切身体会这样的痛苦是在他12岁那年。

  如往常一样,乡里的恶霸再次上门欺压农民,以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找农民索要钱财、抢夺粮食、物品。

  已经被欺压习惯的罗父不敢回绝,只能乞求恶霸宽限时日,一度卑微到跪地恳求。

  看着父亲被欺负得如此模样,罗炳辉心中的那股气再也忍不了了,直接跳出来大声辱骂恶霸。

  恶霸嚣张惯了,见罗炳辉一个半大的孩子敢反抗自己,立马就准备带着手下的人上前逮住他。还好罗炳辉机灵,见此情形,转身就跑了。

  罗炳辉倒是安全了,恶霸却把对他的气撒在了罗父身上,不仅将罗家搜刮一空,还对罗炳辉的父亲拳打脚踢。

  罗炳辉少年气盛,虽然心中还是有点害怕,但是得知父亲被打后,便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反正也得罪恶霸了,不如直接告到县官那里去。

  罗炳辉搜集好恶霸的罪证,在亲戚的帮助下一纸状书跟恶霸对簿公堂。若是遇见正直清明的县官,罗炳辉绝对是会胜诉的,毕竟证据确凿,容不得恶霸狡辩。

  罗炳辉便是秉承着这样的心思,想着农民奈何不了恶霸,官府总会为他们家做主的。可罗炳辉没想到的是,官是父母官,不过他们只是有权有势之人的父母官,从不为穷苦之人做主。

  在白纸黑字面前,恶霸的金钱显然对县官更加管用,最终以罗炳辉一个小孩子不明是非、无理取闹为由为这场官司落下了帷幕。

  更加让罗炳辉难以忍受的是,县官居然让他这个苦主跟欺凌他们的恶霸道歉,这颠倒是非的能力让他一度怀疑这个世界。

  回到家,罗炳辉不但没有正真获得父母丝毫的安慰,他的父亲还将他锁在家中,说何时同意去跟恶霸道歉了,何时再放他出来。

  罗炳辉的倔性子也来了,他觉得自身没有错,凭什么要向恶势力服软?他改变不了大家的想法,可是在私塾学习到的东西让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坚守一些东西。

  最终罗炳辉也没有向恶霸道歉,还是罗父四下奔走,几乎散尽家当又债台高筑,这才让恶霸不再追究。

  12岁这年发生的事情让罗炳辉铭记终生,也让罗炳辉“不好惹”的名声在十里八乡传达开来。

  或许是罗炳辉的执拗和“惹是生非”的能力让罗父担忧,这件事情一过便着手为儿子安排亲事,想着成了家,罗炳辉的性子便会安定下来。

  次年,13岁的罗炳辉在父母的包办下同李桂秀成婚,虽然在如今看来都是半大的孩子,但在那个早婚的时代,他们已拥有了孕育子嗣的能力。

  结婚后,罗炳辉和李桂秀生下了一个儿子罗代勋,他的生活似乎朝着罗父所期望的那样,安稳且平静地过着。

  其实,罗炳辉心中一直暗藏一个目标:打倒豪强恶霸。只是12岁那年的经历让他成长了,他一直在寻求一个稳妥的法子。

  直到1913年,封建王朝灭亡,民国新建,罗炳辉看到了打倒恶霸豪绅的新希望。当年,彝良一个寡妇家的儿子参军,到彝良驻防时,把之前欺负过他们的地主恶霸收拾了一顿。恶霸找县官掌理,县官如往常一样,找到这个军人的上级连长,要求把这个打恶霸的人交出来,没想到,连长当着县官的面再次把恶霸打了一顿。

  一贯嚣张的县长和恶霸,在面对拿着枪杆子的军人时,居然也要点头哈腰,罗炳辉仿佛找到了遏制这些地主豪强的天敌,他脑海萌生了当兵的念头。

  可当时的罗炳辉只有16岁,没有走出过这片土地,没有投身从戎的门路。但他想着到更大的地方就好了,毕竟大地方机会更多。

  于是罗炳辉花了整整12天的时间,徒步从彝良到省城昆明,跋山涉水,用双脚走完了几百公里,其惊人的毅力为他后来的军人生涯打下了基础。

  想象很美好,现实很残酷,到了省城,罗炳辉依旧从军无门,他找不到介绍他进入陆军的门路,只能暂时在昆明安顿下来,寻求机会。

  为了谋生,他做过木匠、伙夫等工作,后来听说马夫与军队的关系近,于是又转战做了马夫,终于在1915年如愿进入唐继尧部参军,这年他18岁。

  千辛万苦终于进入了军队,罗炳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,不仅训练认真,干活也积极,不久就升为三等中士。

  就在此时,罗炳辉收到家中来信,他的母亲被恶霸逼死,妻子被迫改嫁,父亲也被冤枉身入监狱。一时间,罗炳辉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,但是理智却告诉他,他哪怕回家也于事无补,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,毕竟有着前车之鉴。

  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冲动的毛头小子,他明白,只有自己真正的强大了,只有当这个社会彻底改变了,他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,改变家人的命运,甚至所有受苦受难的乡亲们的命运。

  当痛苦打不倒一个人的时候,那么苦难就会让他更强大。从此,罗炳辉像变了一个人一样,他比从前更加拼命,更加“喜欢”吃苦头。

  经过5年的磨砺,罗炳辉在军中的职位一路向上,最后赢得了唐继尧的信任,成为了他的随行军士。

  1921年,罗炳辉已身居唐继尧副官一职,俨然已经是军中最高层的亲信。若是罗炳辉追求的是荣华富贵,那么他只要忠心跟着唐继尧,便会彻底摆脱过去,成为人上人。

  可是纸醉金迷并不是罗炳辉想要的,他有着更宏大的目标,更加伟岸的理想。这年,滇军叶荃、顾品珍反对唐继尧、唐继虞两兄弟,眼见军队直逼省城,二唐带着亲信前往香港避难,罗炳辉俨然在列。

  到达香港以后,唐继尧、唐继虞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让罗炳辉大为失望。他们和那些剥削农奴的地主豪绅别无二致,都是拿着百姓的金钱挥霍享受,罗炳辉顿时明白依靠军阀拯救穷苦农奴是没有希望的。

  多次请求离开无果后,一个深夜,罗炳辉留下书信偷偷逃离香港,回到大陆,继续追求他的目标和理想。

  罗炳辉先是来到桂林投奔孙中山,参与北伐。在二次北伐时,遭遇陈炯明叛变,罗炳辉害怕滇军不知情遭到全军覆没,于是马不停蹄连赶190里,将战败情况告知朱培德后才精疲力竭昏死过去。

  罗炳辉离开二唐后重新出发,4年间,从一个新兵蛋子一路晋升到营长。他为人正直且关心下属,他常常让出自己的战马给受伤的新兵骑坐,对需要帮助的乡亲也是全力以助,无论是在军中还是百姓中都有很好的名声。

  可是罗炳辉这样的清正之人对于大部分的军官来说却是一个异类,军中腐败已是惯常之事,随着罗炳辉的晋升,他看到的腐败现象也慢慢变得多,他第二次走的路好似也不见终点。

  直到1927年,罗炳辉参与赞坚的追悼会,听到曾经滇军高级将领、如今领导人朱德的讲话:“工农兵要联合起来,才能打倒军阀、土豪劣绅。只有革命成功了,大家才有工做,有田种,有饭吃,中国才有希望。”

  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,此时的罗炳辉豁然开朗,他仿佛在黑夜中迷茫了许久的游人,终于看到了曙光。

  从此,罗炳辉有意无意地利用职务之便给被关押的人士行方便之门,他的行为也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,于是在1929年,安排罗炳辉老乡赵醒吾对他做思想教育工作,成功将罗炳辉争取到了。

  从此罗炳辉开启了他战无不胜的神话,从领导赣西多县的武装起义到剿灭唐云山部,他所领导的数百次战斗为他赢得了“罗炳飞”的美誉。

  在长征途中,罗炳辉领导的红十二军每次都能出色地达成目标,而且在诱敌深入的同时还能给敌军致命一击,有着“神行太保”的赞誉。

  但是罗炳辉终究是血肉铸就的身躯,在日积月累的劳累中,身患重感冒,一度到了无法行走,需要人抬着担架的状态。

  但是在担架上,罗炳辉也依旧不忘战斗,撑着病躯,依旧指挥战士们在炮火中赢得胜利。

  由于罗炳辉太过拼命,连都多次发电报给他:“你身体有病,望多修养。留得青山,是很要紧的。”

  在长征路上,罗炳辉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又一个传奇,“在红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”、“牵牛鼻子的能手”、“战略骑兵”都是对罗炳辉所领导的红9军的称赞。

  不过有点遗憾,路上崎岖坎坷,到达陕北后,罗炳辉却被闲置,长时间没得到重用,几乎失去了指挥权。

  这是由于罗炳辉和何长工因为在卓木碉会议上赞同张某的南下主张,这已经犯了大方向上的错误,所以到达陕北后罗炳辉未被重用,考虑到他在长征路上的更多功劳,也未被责罚。

  不过将军的命运大多是战死沙场,罗炳辉于1946年指挥了人生中最后一场战斗枣庄战斗后,突发脑溢血身亡,年仅49岁。

  罗炳辉虽然年轻早逝,不过赫赫声威也为他留得了生前身后名,葬礼隆重,10万军民为他们敬爱的将军送行。

  1947年,通过《中国土地法大纲》,一场席卷了全国的土改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被欺压了千年的农奴们终于翻身当家做主人,罗炳辉当初参军的愿望也终于得以实现,不过他再也看不到了。

  也在同年,蒋介石发动对山东的进攻,国军138师占领鲁南后,竟然将罗炳辉的墓掘开,鞭尸后暴尸在沂河沙滩。

  建国后,罗炳辉位列认定的36个军事家之一,他的纪念墓地也被重新修建,规格在墓园中最高。墓碑上是、周恩来、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:“运筹帷幄,制定作战方案;亲临前线指挥,英勇善战;搞好军政军民关系,亲如鱼水;爱兵如子,与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